今天(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毒品带来的快感转瞬即逝,留下的伤害却伴随一生,别让它毁掉你的一生!拒绝毒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什么是毒品?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些新型毒品隐匿性强,但其成瘾性和危害性与普通毒品相似或更严重。
任何毒品都具有成瘾性,任何人使用毒品都可导致成瘾。毒品成瘾是一种具有高复发性的慢性脑疾病,其特点是对毒品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和强迫性、冲动性、不顾后果的用药行为。
毒品严重危害健康,会诱发人格与行为变化,出现病态心理,甚至产生幻觉妄想,实施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行为。严重时,会出现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一旦吸毒成瘾,必须进行戒毒治疗。
吸毒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触犯法律。千万不要有好奇心理和侥幸心理,不要高估自己对毒品的抵抗力,永远不要尝试毒品。
毒品增加了
感染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艾滋病病毒潜伏在包括血液在内的各种体液中。当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时,一旦其中一人感染病毒,下一个使用该注射器的人,就相当于把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直接注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
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虽不通过注射直接传播艾滋病病毒,但吸食后易导致意识模糊、高风险性行为,增加了感染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还有些人,使用Rush等精神活性物质来助助“性”,这些物质目前未被纳入毒品名录,但其使用和买卖可能因涉及危险化学品或违禁物品而面临法律风险,包括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如何预防
新型毒品和艾滋病?
1
拒绝毒品,千万莫尝第一口
不要对未知事物有太多的好奇心,远离第一支烟和第一次毒,了解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如饼干、奶茶、跳跳糖等,拒接陌生人递来的饮料。避免误用新型毒品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2
提高自我认知
从官方渠道了解缉毒和毒品方面的信息和艾滋病相关知识。要明确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惩处。另外,我国《刑法》规定,若明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还故意传播他人的,可能被判处故意传播性病罪、故意伤害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3
注意以下这些危险行为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等用具;不去非正规医疗机构或场所打针、拔牙、打耳洞、针灸、纹身、手术等;洁身自爱、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4
高危性行为后立即阻断
如果发生不安全的高危性行为,怀疑自己感染了HIV,应该尽快到当地的疾控中心进行HIV咨询检测。
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以减少HIV感染的风险。2小时内服用预防药物效果最佳,72小时内服用仍然有效。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些新型毒品隐匿性强,但其成瘾性和危害性与普通毒品相似或更严重。
任何毒品都具有成瘾性,任何人使用毒品都可导致成瘾。
艾滋病病毒潜伏在包括血液在内的各种体液中。当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时,一旦其中一人感染病毒,下一个使用该注射器的人,就相当于把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直接注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
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虽不通过注射直接传播艾滋病病毒,但吸食后易导致意识模糊、高风险性行为,增加了感染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还有些人,使用Rush等精神活性物质来助助“性”,这些物质目前未被纳入毒品名录,但其使用和买卖可能因涉及危险化学品或违禁物品而面临法律风险,包括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1·拒绝毒品,千万莫尝第一口.不要对未知事物有太多的好奇心,远离第一支烟和第一次毒,了解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如饼干、奶茶、跳跳糖等,拒接陌生人递来的饮料。避免误用新型毒品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2·从官方渠道了解缉毒和毒品方面的信息和艾滋病相关知识。要明确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惩处。另外,我国《刑法》规定,若明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还故意传播他人的,可能被判处故意传播性病罪、故意伤害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3·注意以下这些危险行为。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等用具;不去非正规医疗机构或场所打针、拔牙、打耳洞、针灸、纹身、手术等;洁身自爱、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4.高危性行为后立即阻断.如果发生不安全的高危性行为,怀疑自己感染了HIV,应该尽快到当地的疾控中心进行HIV咨询检测。
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以减少HIV感染的风险。2小时内服用预防药物效果最佳,72小时内服用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