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蔬菜的中的金属元素是否超标?超市里的食品安全吗?婴幼儿辅食中的黄曲霉素是否过量?城市的饮用水水质过关吗?日常生活中,市民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有一大批“隐形卫士”在暗中时刻守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其中,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实验室主任、主任检验技师李拥军就是这群安全卫士中的一员,在从业的20多年来,他默默坚守在疾病防控的“大后方”,全心全意做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门员”。
潜心实验“护航”全省食品安全
初见李拥军,他刚被评选为2023年甘肃省食品安全先进个人。这是甘肃省卫健系统唯一获得食品安全的个人。
“其实,这份荣誉也是我们团队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自己工作中该做的事。”李拥军说到。不居功不自持,语言朴实,如同他自己,温和而内敛。
李拥军性格沉稳,也不健谈,这与他长期从事的工作有关。2002年从业以来,从一名检验技师到主任检验技师,从普通员工到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实验室主任,从硕士研究生到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导师,他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硕果累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守护市民“舌尖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李拥军20多年来坚守在“主阵地”——检测实验室里,对全省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及时处置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推进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能力建设,每一项,他都不遗余力。
为确保每一项数据的精准性、真实性、代表性以及样品的时效性,李拥军经常起早贪黑“转市场、看超市、进餐馆”,也购买相应的样品,检测品种涵盖肉及肉制品、动物水产品、婴幼儿辅助食品、谷物制品、学生午餐等重点场所餐饮食品,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要求,对样品监测不同的化学性污染物,比如蜂蜜中的甲硝唑,水果蔬菜中的杀菌剂,米粉中的铅、镉等,有效排除食品安全隐患,让全省市民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药食同源”助力甘肃药材腾飞
甘肃是我国中医药资源大省和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是闻名遐迩的“千年药乡”和“天然药库”,有黄芪、党参、大黄、当归、甘草、板蓝根等道地药材30余种,部分药材产量在全国占比达90%以上。李拥军表示甘肃拥有如此丰富本土中药材,‘药食同源’可以让中药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可以满足社会对健康食品多元化的需求。
“药食同源”是通过饮食预防、治疗疾病的理念之一,是我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原创优势之一。为了实现本土药材的“药食同源”,李拥军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党参、黄芪、肉苁蓉等食药物质的生产经营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甘肃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红芪、肉苁蓉和地方特产苦水玫瑰的功效成分检测及卫生学评价,为党参、黄芪、肉苁蓉等甘肃省道地药材纳入国家《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21年,并获得国家批准在全国试点食用,为全省中医药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可喜的是,在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食药物质目录中,甘肃省申报的党参、黄芪、肉苁蓉等3种物质正式纳入食药物质目录。而对李拥军及团队来说,道地药材入选食物物质目录,也是对他们工作成绩的最高褒奖。
扎实工作多项荣誉实至名归
“新扩展食品检测项目超过500项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县区,累计完成42705份食品样品中化学污染物样本,监测数据超过50万条……”这一组组鲜明的数据见证着李拥军在实验室走过的心路和历程。
分样、称重、上机检测、分析数据、上报数据……周而复始,他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这样看似“不问世事”的生活,却与市民的“舌尖安全”息息相关。
作为甘肃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专家、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李拥军多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采样、消毒效果评价,参与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检测,参与并圆满完成“舟曲泥石流”“敦煌文博会”“兰州自来水污染”等各类重大卫生保障和应急检测任务。2022年负责的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资质认定复审,新扩展的食品检测项目超过500项次,为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科学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等提供了坚实基础,确保全民食品健康。他负责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4项,主持或参与省级重点研发和自然基金5项,主持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
工作成绩硕果累累,他和团队的各项荣誉也纷沓而至。2019年度,实验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列为省级医疗卫生健康重点专业;2021年度,团队获得“全国食品安全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度,团队获得“全省优秀医师团队”称号;2023年度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质量考核工作先进单位”。李拥军个人也先后获得“个人突出贡献奖”“省级优秀医师”等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李拥军表示,获得荣誉是鞭策也是激励,他会继续努力,做好全省人民食品安全的‘守门员’。这既是承诺,也是使命。(欧阳海杰 刘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