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家人团聚,餐桌上都是丰盛的菜肴。但你知道吗?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尽量在2天之内解决。如果保存不当导致变质,就千万别吃了哦!
快速了解本文重点,请至文末阅读。
Vol.01
吃剩饭剩菜会致癌?
传言说:剩菜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吃了容易致癌。
实际上,亚硝酸盐并非只有剩菜才有,蔬菜本身就含有亚硝酸盐,新鲜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约为1mg/kg,储存条件越差,亚硝酸盐含量越高。
烹调后的蔬菜虽然也有亚硝酸盐,但烹调的过程却能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蔬菜经炒熟或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均会降低,并且煮熟的蔬菜亚硝酸盐含量低于炒熟的蔬菜。剩下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确实会略有增加,但并非吃了就会致癌。
隔夜菜只要在冷藏条件4℃下合理贮藏,2天内亚硝酸盐含量仍然在人体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并不用担心吃了会致癌。不过,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因为微生物和细菌的污染会大大增加亚硝酸盐的含量。所以,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两天之内的剩菜都可以食用。还要记住,在吃剩菜之前,一定要充分加热。
虽然绝大多数的剩菜都能放心吃,但如果有剩菜吃不完,一定要及时放冰箱保存。很多人习惯等剩菜在室温下放凉了再放冰箱,这是不正确的。如果剩菜长时间在室温下自然放凉就会给细菌的增殖提供优越的条件,不利于剩菜的保存。如果有吃不完的剩菜,一定要减少翻动,放在干净的密封盒里盖好盖子,置于冰箱冷藏保存,这样能尽快降低菜肴的温度并使密封盒形成负压,降低变质风险。
Vol.02
哪些剩菜不可以吃?
虽然正常情况下,合理储存的剩菜都是可以放心吃的,但相比于烹调过的热菜来说,不建议大家吃剩的凉菜。
因为凉菜没有经过高温烹调,食物中的细菌没有被完全杀死,也很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的污染,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并且细菌繁殖速度快,细菌数量的增加,也会促使菜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所以,凉菜最好一次少做点,当天吃完。
Vol.03
这样做可以科学储存剩菜!
不同种类的剩菜,在储存的时候会略有差异。
蔬菜类
菜肴中的蔬菜最好能当餐吃完,特别是绿叶菜,如果剩下了隔天不仅味道会变差,营养价值降低,颜色也会变暗,没有食欲。如果实在吃不完,可以用保鲜膜密封冷藏,第二天要全部吃完。
肉类
每逢节假日,很多家庭餐桌上荤菜占比较高,难免会剩下一些。肉类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剩得比较少,可以密封好后放入冰箱冷藏,下顿饭吃之前需要充分加热后食用;如果剩的量比较大,建议分装一下冷冻。
蛋类
炒熟或煮熟的鸡蛋,直接密封后放进冰箱冷藏,可在3天内吃完。但是溏心蛋最好别隔夜,毕竟溏心蛋没有熟透,杀菌不彻底,也更容易成为细菌的“温床”,安全起见,要当天吃完。
汤类
喝不完的汤可以再次煮沸消毒杀菌,倒入大一点的瓷碗中,附上保鲜膜密封后置于冰箱冷藏保存,下次喝之前需再次煮沸。
豆制品
炒豆干、烧豆腐、炒千张等如果吃不完,可减少翻动,直接密封放进冰箱冷藏保存即可,下次吃之前热透。
米饭
家人聚会人比较多,为了避免不够吃的情况发生,一次会做很多米饭,难免会剩下。米饭在常温下容易滋生芽孢杆菌,剩下的米饭一定要及时放在密封盒里冷藏,最好4天内吃完。下次吃可直接热透,也可以用来做炒饭。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减少米饭加热的次数,否则不仅米饭的营养流失较多,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菜肴一定要隔开存放,避免串味,影响下次食用的口味。
隔夜菜只要在冷藏条件4℃下合理贮藏,2天内亚硝酸盐含量仍然在人体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并不用担心吃了会致癌。不过,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因为微生物和细菌的污染会大大增加亚硝酸盐的含量。吃不完的剩菜,一定要减少翻动,放在干净的密封盒里盖好盖子,及时放冰箱保存,这样能尽快降低菜肴的温度并使密封盒形成负压,降低变质风险。
相比于烹调过的热菜来说,不建议大家吃剩的凉菜。因为凉菜没有经过高温烹调,食物中的细菌没有被完全杀死,也很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的污染,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并且细菌繁殖速度快,细菌数量的增加,也会促使菜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所以,凉菜最好一次少做点,当天吃完。
蔬菜类:菜肴中的蔬菜最好能当餐吃完,特别是绿叶菜,如果实在吃不完,可以用保鲜膜密封冷藏,第二天要全部吃完。
肉类:肉类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剩得比较少,可以密封好后放入冰箱冷藏,下顿饭吃之前需要充分加热后食用;如果剩的量比较大,建议分装一下冷冻。
蛋类:炒熟或煮熟的鸡蛋,直接密封后放进冰箱冷藏,可在3天内吃完。但是溏心蛋最好别隔夜,要当天吃完。
汤类:喝不完的汤可以再次煮沸消毒杀菌,倒入大一点的瓷碗中,附上保鲜膜密封后置于冰箱冷藏保存,下次喝之前需再次煮沸。
豆制品:可减少翻动,直接密封放进冰箱冷藏保存即可,下次吃之前热透。
米饭:剩下的米饭一定要及时放在密封盒里冷藏,最好4天内吃完。下次吃可直接热透,也可以用来做炒饭。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减少米饭加热的次数,否则不仅米饭的营养流失较多,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来源:
人民网科普
科学辟谣
校对:
樊琳琳
审核:
孙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