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引发关注。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其中,1月死亡人数为5人,2月死亡人数为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此前曾表示,在中国,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从2014年起呈明显上升趋势。百日咳又卷土重来了吗?
北京部分门诊去年底患者开始增加
北京老年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苏斯佳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疫苗覆盖率的国家,百日咳发病率在保持多年低水平后再次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发疫情,国际上称为百日咳再现。中国与全球发病趋势相似,2022年中国百日咳报告发病数上升到38295例(2.71/10万),较2009年增长约20倍。
新京报记者了解了北京地区多家三甲医院,医院门诊情况各不相同。北京老年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确诊百日咳的患者不多,近期仅一例确诊的百日咳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期全院门诊无百日咳确诊病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天成则表示,自去年11月、12月起,门诊中百日咳患者就开始逐渐增加了。
王天成介绍,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性的咳嗽、呼吸困难、咳出痰液等。与普通咳嗽不同,百日咳的咳嗽声音较为特殊,有“吸气性吼叫样咳嗽”之称,且病程长达数周甚至数月。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源主要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打喷嚏等。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空气中的气溶胶等途径传播。“人们在公共场合或密闭环境中,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王天成补充道。
老人、青少年等普遍易感
“百日咳是人群普遍易感的疾病,就像流感一样,青少年、成人、老年人都可能得百日咳。不过,5岁以下儿童相对多发,百日咳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孙蕊芸认为,成人既可以是百日咳患者,也可以是百日咳隐性感染者。
目前,百日咳的流行模式是青少年(成人)-儿童的模式,即由青少年(成人)传染给儿童,想有效预防百日咳,成人百日咳同样要重视。孙蕊芸指出,当百日咳进入最严重阶段时(痉咳期),部分患者会出现典型的百日咳症状,表现出一阵一阵地咳嗽,每次咳嗽几下或者十几下,咳嗽比较剧烈,咳嗽结束时伴“鸡鸣样”吸气性吼声,这种咳嗽白天轻,晚上重,发作很频繁,甚至不到一小时发作一次。但成人及大部分儿童、青少年患者,仅表现为咳嗽,或者咳嗽剧烈伴呕吐。患者很难将其与普通咳嗽区分,只有通过去医院化验才能知道是不是百日咳。孙蕊芸提醒,一旦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接种疫苗或感染,免疫均无法持续终生
尽管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苏斯佳指出,无论是通过自然感染还是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
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主要用于儿童基础免疫,接种时间分别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通常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Tdap(破伤风类毒素、减毒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主要用于11岁以上青少年和19-64岁成人的加强免疫,目前仅在北美和欧洲批准上世,中国暂未上市。
“治疗方面,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苏斯佳表示,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月龄的儿童或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禁忌、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苏斯佳提醒,一旦确诊百日咳,应及时治疗和做好呼吸道隔离,隔离时间建议至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天或痉咳后21天,房间内应注意通风。此外,如需接触百日咳患者,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勤洗手,保持手卫生。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原文链接: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1201429416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