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三伏天养生攻略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4-07-15        打印文章       字体:[        ]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入伏后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气候极为闷热潮湿,堪称是一年中最热、最难熬的时节。


这是因为夏季白天漫长,阳光照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大,温度也持续增高,因而得名“暑伏”“三伏”。


伏天饮食需注重祛湿清暑,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与饮食多肥甘、缺乏运动有关。湿气越重,身体越觉沉重,越不愿活动。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想要快速了解三伏天养生重点,请至文末阅读。

三伏天养生“四吃”

“健脾化湿”白扁豆

白扁豆能化湿降浊、调和脾胃,有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之特点。

食疗方:白扁豆粥

材料:白扁豆30克、粳米60克。

做法:白扁豆、粳米洗净,一同下锅熬煮至豆烂粥熟,每日可食用两次。

功效:补益脾胃、和中止泻。


提醒:

白扁豆要适量食用,白扁豆中含有凝集素,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要煮熟、煮透后才可食用。因白扁豆嘌呤含量较高,所以痛风、高尿酸患者要少吃,疟疾人群也不宜食用。


“利水消肿”冬瓜皮

冬瓜皮可利水消肿、清热解暑,用于夏季暑热导致的口渴、小便短赤、水肿。

食疗方:冬瓜粥

材料: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做法:冬瓜洗净后,带皮切成小块,与粳米同放入锅内,用小火加水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

功效: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较低,高血压病、肾脏病、浮肿等患者辨证食之,可达到消肿而不伤正气的作用。


提醒:

冬瓜皮性凉,脾胃有寒的人不适宜多吃。

“健脾益胃”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微寒,能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食疗方:红豆薏仁茶

材料:红豆100克、薏苡仁100克。

做法:将二者挑拣、淘洗干净后,放入电饭煲,加适量水浸泡一夜,之后煮至豆软烂。

功效:二者合用可以健脾养胃、利水消肿、除痹。


提醒:

此茶虽能健脾利湿,但仍要辨证食用。这两种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均较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食用时,要将其列入到一天摄入的总热量中去。

“利水消肿”玉米须

玉米须可以利水消肿、利湿退黄,也可疏利小便,祛除停滞的水液和湿气。

食疗方

用玉米须30克(鲜品用60克),水煎代茶饮。


提醒:

对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辨证基础上,将玉米须同玉米一起煎汤煮,代茶饮用。


三伏天养生“四做”

保证充足睡眠

此时白昼时间较长,可适当晚睡早起,但不宜熬夜或过劳。建议晚上10:00~11:00间入睡,早上5:30~6:30起床。中午可以小憩,但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以免影响晚上睡眠。

补水消肿

苦夏时多汗,且往往食欲欠佳,宜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补充水分。但要注意夏季消暑不可贪凉,否则稍不注意,寒邪就会乘虚而入,从而损伤脾胃阳气。

调节情绪

笑能养生,一年四季都适用。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不无道理。笑能够使大脑神经放松、激发免疫功能,从而协调各脏器的功能。


适当运动

宜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凉的公园、河边、林荫道旁进行,要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及时补充水分,不要进食冷饮。对于体内湿浊之气较重的人,适当运动、出汗有利于体内湿气的排出。


入伏后别做这两件事

①喝冷水

夏季天气炎热,如果此时大量吃冰淇淋、喝冷饮,容易刺激肠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②洗冷水澡

天气炎热时,人比较容易流汗,此时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如果突然洗冷水澡,会刺激血管收缩,引起出汗不畅、心悸、头痛等不适。





本文重点在这里


三伏天养生“四吃”

①“健脾化湿”白扁豆。

白扁豆能化湿降浊、调和脾胃,有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之特点。

注意:白扁豆要适量食用,白扁豆中含有凝集素,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要煮熟、煮透后才可食用。因白扁豆嘌呤含量较高,所以痛风、高尿酸患者要少吃,疟疾人群也不宜食用。

②“利水消肿”冬瓜皮。

冬瓜皮可利水消肿、清热解暑,用于夏季暑热导致的口渴、小便短赤、水肿。

注意:冬瓜皮性凉,脾胃有寒的人不适宜多吃。

③“健脾益胃”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微寒,能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④“利水消肿”玉米须。

玉米须可以利水消肿、利湿退黄,也可疏利小便,祛除停滞的水液和湿气。

对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辨证基础上,将玉米须同玉米一起煎汤煮,代茶饮用。


三伏天养生“四做”

①保证充足睡眠。

②补水消肿。

③调节情绪。

④适当运动。


入伏后别做这两件事

喝冷水。

洗凉水澡。


GSCDC


文字来源:

中国中医

校对:

樊琳琳

审核:

陈发青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