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如何科学运动?

在第12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郭立新做客人民网·人民健康联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共同推出的“2020年全民健身日系列...

基本概况

在第12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郭立新做客人民网·人民健康联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共同推出的“2020年全民健身日系列访谈”,就慢病人群的健身要点进行解读并提出指导建议。

身体活动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预防慢性病也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王临虹指出,因此,在推荐健康行为方面,我们提出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健康四大基石。

王临虹称,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度和总量。身体活动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

一是动则有益。对于平常缺乏身体活动的人,首先要改变静态的生活方式、增加活动量,就能够使身心健康和体质得到非常好的改善;二是贵在坚持。一定要坚持,我们机体的各种功能也要遵循“用尽废退”,只有经常锻炼才能获得持久的健康效益;三是多动更好。一般来说,还是要多动。如果仅是低强度、短时间的身体活动,对健康促进作用有限。我们提倡逐渐增加身体活动量、时间、频度、强度和总的活动量,才能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四要适度和量力。不能进行超负荷运动,特别是慢病患者。我们一方面强调多动更好,另一方面还是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量力而行。

郭立新也表示,很多慢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肥胖,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把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这些因素都干预好、管理好,可以极大地减少很多和代谢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老年患者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

郭立新称,我们可以把老年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老年人。虽然进入老年,但他的身体机能状态和一般成年人相差不大。第二种是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就是进入老年以后,有一定的慢性病或基础病,需要药物或者人员的帮助才使器官功能达到正常状态。第三种是衰弱的老年人、临终或者严重疾病状态的老年人。

“对于这三种老年人,我们的健康策略是不一样的。”郭立新指出,如果一个健康的老年人,他的心肺功能尚好,他可以进行各种自己喜爱的活动。我们一般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力量训练获得的代谢获益是非常好的。根据其次日的感受判断,以不感觉到疲倦为适宜。

“对于有疾病的老年人,要了解他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话,我们就要了解他有没有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没有眼底出血,血压的控制程度,有没有高血压,血压波动是不是很大,有没有神经病变、合并脑血管病变,平衡能力怎么样、起走功能怎么样,根据这些进行适度训练。”郭立新同时提醒说,不主张老年人运动量很大。缺乏运动的人和运动不恰当、运动过量都应该避免。建议那些衰弱的或者卧床状态的老年人,也应该进行运动,在床上可以进行一些主动的或者被动的运动。这样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心肺功能状态的保持。

所有的慢病患者都适合做运动吗?

王临虹认为,任何人都是需要运动的。因为,身体活动对维持正常健康特别是机体机能、预防疾病非常重要。即便是患了慢性病,对于疾病的恢复和降低死亡率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运动对于包括骨骼肌、关节相关的骨关节疾病的预防,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再有,对于传染性疾病来讲,身体活动有助于加强身体机能和提高免疫功能。所以,身体活动对于很多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恢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对于正常健康人群和有疾病的人群,只是在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的频次有区别或者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王临虹说。

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如何科学运动?

郭立新认为,首先,对于慢性病患者,如果过去一直进行规律运动,而且感觉可以获益,有利于慢病治疗,那就可以坚持原来的运动方式。如果过去从来没有过健身运动,现在想开始,我们建议患者先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咨询和检查,看自己的疾病病程有没有并发症,心肺储备功能如何。还要了解自己的运动系统和平衡系统,也就是运动可耐受程度。根据自己的心肺储备功能来确定运动量。

比如我们最常用的一个运动量的指标是心律。用220次减去年龄,乘以50%-70%,是对于一般慢病人群推荐的心律。如果说有心律失常或者心律较慢、窦房间功能障碍的情况,心律就不能作为运动量的推荐指标。

然后,要开展有氧运动、力量运动、平衡训练几种运动的结合。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好,我们一般不太主张餐前运动,建议进餐后45分钟到一个小时开始运动,运动20-30分钟,还要和用药、运动方式、饮食相平衡相配合。而且像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应该选择和同伴一起运动,以防出现低血糖或者其他危险的情况。还要要选择恰当的地点、时间,避免运动带来的伤害。运动之前要热身,检查鞋袜是否舒适。一般不主张老年患者进行持续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而是在运动过程应该进行停顿、分节,适当补充水和能量。而且,运动之后也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每次运动,初始应该进行血压的监测、血糖的监测和运动以后心肺功能变化的监测,据此来确定和调整运动量,确保健康获益最大化。

此外,我们不主张空腹运动,因为空腹运动容易加剧低血糖的发生。餐后运动也不宜进餐以后马上运动,对消化系统不利。进餐以后长时间再去运动虽有获益,但可能对于控制餐后血糖不利。因此,如果着眼于血糖的控制,我们主张餐后一个小时进行运动。

对于“996”工作方式的人群,使用电脑、工作强度非常大、又不能离开办公室,郭立新建议,如果静坐持续做超过45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应该进行一个运动。可以有一个升降工作桌,把工作台升降15-50厘米,由坐着工作变成站立工作。在乘坐公交上下班途中,采取站的方式就比坐的方式获益多。每天只要运动一个小时,每周有效运动150分钟,就可以避免很多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运动后也有助于睡眠和精神状态的改善。

慢病患者应该有运动“处方”

王临虹解释说,运动“处方”主要是指康复医师或者康复治疗师,体育教师或者体育指导师或者私人教练,根据患者或者运动健身人群的相关情况,比如年龄、性别、医疗检查状况、康复医学检查以及运动实验的结果,结合身体素质的检测检查结果,相关慢性疾病的状况,来提出一个综合的运动处方,实际上是量身打造的健身方案。

运动“处方”主要包括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以及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科学、有计划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要根据并发症的状况和身体检查的情况等来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的健身处方。而且要随时进行评估,随时进行调整。

“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运动处方不仅仅有防病的作用,更有治疗的作用。” 郭立新称,应该有专门的运动指导师针对慢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包括教他们怎么运动、怎样从运动中获益、什么样的运动量是适合的等等,高度个体化的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而且应该由医生和健康指导师联合开这个处方。

“具体到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处方,我们研究发现,如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对于患者是可以明确地从中获益的。包括可以使他的血糖更加平稳、体重更加优化,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和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郭立新指出,这样的指导治疗,虽然不是提供药物,但是对健康和疾病的康复、治疗是非常有益的。其结果就是减少了医疗支出,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延长了预期寿命。因此,在现阶段运动指导师没有大量普及的情况下,治疗慢病的医生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职责,除了重视药物治疗以外,给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饮食的指导和运动的指导。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 运动健身和慢病管理有效结合

王临虹介绍说,慢性病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病因复杂、且服务需求量特别大、需要保持长期高频诊疗的过程。这次突发疫情,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一方面就成了就医的不便,有很多患者都中断了治疗。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被隔离在家,特别是身体锻炼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饮食过量或者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多。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要特别关注慢性病管理新模式的探索。我们要更多地去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来提供医疗服务,提升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提高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效率。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王临虹表示。

“疫情突发和紧急的传染病防控,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都影响非常大,”王临虹希望多部门、预防与医疗相结合,来开展更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积极地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防疫知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慢性病患者的防控需求。比如加强营养,适宜锻炼,吃动两平衡,控制体重等。特别是针对不同种类的慢性病,做好运动的指导和相关日常锻炼,不仅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郭立新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罹患慢病的人相对容易被病毒感染。而且一旦有基础病的人罹患了病毒感染,也容易使疾病加重。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慢病患者保证合理膳食,保持体重的稳定非常重要。因为,一旦运动减少,体重增加,很多慢性疾病会加重,而一旦加重了,又会减弱抵抗力,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有缺失,从而容易罹患各种感染。

还有,一定要坚持用药。如果病情不是变化很大,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就诊咨询,也可以借助于很多现代化的设备监测血糖、运动量、进行健康管理,进行良好的代谢管控。如果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也可以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到医院进行随诊,进行检查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疫情期间更要进行一个良好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也要进行合理的睡眠,同时不要忧虑。”郭立新提示,一要重视,不放松,不懈怠。二要以平常心对待。因为紧张会使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失眠,引发一系列症状的加重。所以,重视的同时监测,合理用药,保证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于正常状态,就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也可以使得疾病防控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减少长期或者远期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可能。

科普文章

分享到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